作为教育家的钱学森

发布日期:2024-11-04 19:41    点击次数:144

今年12月11日是钱学森诞辰110周年,作为科学家,他的卓越成就家喻户晓,作为教育家的钱学森同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。

“人民科学家”钱学森

钱学森在中国科技事业发展上的卓越贡献,或多或少地遮掩了其在中国教育所焕发出的光芒。著名的“钱学森之问”,振聋发聩,他提出“大成智慧教育”,绝非偶然。

钱学森出生于上海,早年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。1938年7月被任命为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研究员,成为这所世界名校教师队伍中的一员。1939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航空、数学博士学位后,任助理教授,副教授,编写教科书等。1947年经冯·卡门推荐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,那时,他还不满36岁。这一年,他回国到交通大学、清华大学、浙江大学演讲,大受欢迎,民国政府拟聘钱学森为交大校长,但钱学森认为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,不愿回国为国民党装点门面。于是,他留在美国继续教学工作,直至1955年回国,其间教学资历极其完整。

钱学森回国登船时留影

真正的教育家,不是坐而论道、追求“深刻”的所谓教育思想家,也不是打着“创新”知识旗号,自圆其说的所谓教育理论家,而应是在先进观念支配下不断反思的教育实践者。钱学森就是这么一位有担当、有使命感的教育家。教学与科研,他一肩双挑。回国后便马不停蹄、风尘仆仆地考察了不少高校,并有针对性地对科技人员进行培训,还编写教材《导弹概论》《工程控制论》等,解国家急需人才之燃眉之急。

在彭德怀、陈赓的安排下,他又忙着给军队高级干部讲课。1956年钱学森的力学所与清华大学联合办力学研究班,学制两年,学员为理工大学助教等,钱学森亲自担任班主任,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急需的专业人才。钱学森说,我们仅有那么几个“冒尖”的科学家是不够的,这不能显示我国的科技力量,也不足以代表整个中国的科技水平。

钱学森将自己的实践经验,抽象或升华为理论概念,通过书本、教学、培训、讨论等多种形式,进行通俗而有效的传递,使我国科技人才快速成长,科技实力日益雄厚。

本文作者站在钱学森赠送给夫人的钢琴旁

1958年,国家创办了中国科技大学,钱学森担任学校近代力学系主任。在之后的二十年时间里,钱学森为办好学校煞费苦心,从培养目标确定、专业设置、课程安排,到教师的聘请、学生的实习和写毕业论文……事必躬亲,使得一个一个教育、教学环节环环相扣。

钱学森认为:力学研究必须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紧密结合,为实现国家目标服务。他亲自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,成立火箭小组,取得非同寻常的成果。在当时毕业的500多名大学生中,出了8位院士,9位将军,一大批担负起国家科技重任的才俊。在教育思想上,钱学森始终坚持学以致用,他认为学校培养学生,不应该追求状元人才,而要培育能解决问题的实干家。

钱学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,与时代的发展、国家的需求紧密相连。他满怀忧国忧民情感,渴望中华民族强大,所以,他能高瞻远瞩地反思中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弊端,即人才培养问题,特别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,从而发出著名的“钱学森之问”。

钱学森讲课

钱学森长子钱永刚曾对我说,2005年8月的一天,接到通知说,中央领导过几天要来看望他父亲。那年他父亲94岁,正住在解放军总医院。后来温家宝总理来了,他父亲就将心中思索已久的问题脱口而出:“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,一个重要原因,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,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,老是‘冒’不出杰出人才,这是很大的问题。”这就是著名的“钱学森之问”,此问在教育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。

钱学森接受过中西教育,了解中西教育之不同,经过比较后认为,他读研究生的加州理工学院,对他一生有着巨大的影响。他认为这所学校重视创新精神培养,让学生善动脑筋,培养学生非凡的创造能力。而今天,我们的一些大学能做到吗?大家见面客客气气,学术讨论热热闹闹,但创新人才呢,寥寥无几,更不用说大师级人才了!更有甚者,年轻人如与老师的观点不一样,甚至还有不让或延迟毕业的。

钱学森讲学重视创新

面对这样的情况,钱学森晚年重点思考的就是教育问题。1994年,他首次提出了“大成智慧教育”——通才教育观。他强调“通”是在“专”的基础上通,“专”是在广博的基础上再专。学生的学科跨度越大,创造性才会越大。他提出,不仅理工科要结合,而且理工文要结合,甚至科学要与艺术结合。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要相辅相成,因为科学培养的是逻辑思维,艺术培养的是形象思维。

钱学森是无愧于我们伟大时代的教育家。他知行合一的教育理想,闪烁着智慧的光芒,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。(钱汉东)

发布于:天津市